|
文物大使關注世遺防治救災工作 |
2011-03-19 |
|
澳門文物大使協會 |
|
自然災禍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破壞,文物大使協會認為社會除須制定應急方案確保市民大眾安全外,亦須及早對世遺保護展開部署。近年,本澳經常受到暴風雨吹襲,低窪地區容易發生水浸或海水倒灌的情況,舊城區情況亦較為嚴重。由於本澳多個世遺景點位於舊城區範圍內,水浸會對建築物的外層結構造成侵蝕及破壞。故此,文物大使協會代會長林嘉莉對此表示關注,期望當局能制定措施預防自然災禍對世遺建築的影響,將影響程度減至最低。
代會長林嘉莉表示,在《文化遺產保護法》時,提及須實施法律時需要遵守預防原則,即防止文化遺產損壞、衰敗或喪失其組成元素。此法律充份體現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則,但如何透過實際計劃去實行此原則,則未有明確規範。同時,《文遺法》諮詢時亦建議行政當局可因應“澳門歷史城區”而制訂管理規劃;因此,該會認為當局須考慮對本澳文化遺產訂立預防災害或處理機制,減低突發災害對文化建築造成損壞,以便日後當局人員執行有關工作時作為根據。
此外,除了關注本澳的水浸情況外,林嘉莉認為火災防治工作亦不容忽視。鑒於本澳的文化遺產建築物多以木結構為基礎,一旦發生火災,影響較為嚴重。以世遺著名景點大三巴牌坊為例,過去曾是一座聖保祿教堂,但因遭受三次火災,現只能保留前壁部分。故此,林嘉莉建議當局建立跨部門合作,聯同消防局及工務部門等其他政府部門,為保護世遺景點在遇上火災時訂立預防及應急方案,能讓世遺景點能世代延續及保存。
最後,為進一步完善澳門文物保護的工作,該會認為《文化遺產保護法》的立法已具迫切性,期望特區政府能按時於本年第三季把相關法案送交立法會,確保未來本澳文化保護工作有法可依。
|
|
|
|
|
|
|
|
|